太湖蓝藻水华监测及其治理
发表时间:2019-01-03 09:15   浏览量:935

1. 太湖蓝藻水华监测

2007 年5月29日在太湖贡湖湾南泉水厂附近发生震惊中外的太湖蓝藻危机事件,太湖富营养化及其蓝藻水华治理成为国家和全民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江苏省政府和无锡市政府加强了太湖蓝藻水华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从而确保饮用水安全和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主要采用了人工、卫星遥感、视频、自动站、浮标站和无人机等监测监控手段,实现了“水”、“陆”、“空”、“天”四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图1)。

图1 蓝藻水华自动监控平台
Figure 1 Automatic monitoring platform for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Lake Taihu

2. 太湖蓝藻水华治理

2007年以来,太湖流域两省一市,执行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13 个重点行业特别废水排放标准和造纸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对印染、化工、医药、造纸、制革、电镀等6 个重点行业实行结构调整,关闭排放污染的工厂、企业,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其中,仅江苏省就累计实施工业企业提标改造2,100 家,关闭重污染化工企业4,300家,关停不达标排放企业1,000 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 400家[1]。而作为太湖治理的焦点城市,无锡市调整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布局。累计关停2,819家,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45家,建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37家,1,988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否决和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拟建项目2,000多个。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到2016年底,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4%,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3%。从而在太湖流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升级。

其次,太湖实施了大规模的综合整治措施。其中包括控源截污、生态清淤、引江济太、蓝藻打捞和增殖放流等措施和手段。以太湖治理的重点城市无锡市为例。控源截污是根治太湖污染的首选措施,无锡市已建成覆盖所有城镇的污水处理厂73座,日处理能力达到226.4万吨,县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强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新建管网超过4,500公里,全市污水主管网总长度达到8,700余公里,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广泛开展“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共创建5,100余块排水达标区,覆盖面积超过910平方公里。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态清淤是清除湖泊底泥污染的重要手段。此外,太湖无锡水域实际完成太湖清淤面积52.5平方公里,清淤量1,736万立方米,连续九年实施“引江济太”,通过望虞河引长江水入太湖超过80亿立方米。全市累计已建成14座藻水分离站,日处理能力达到3.4万吨,全市已累计打捞蓝藻超过940万吨。此外,在太湖增殖放流不但可以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移出水体中的氮磷,有效消耗蓝藻,减少水华,而且可以增强人们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还能增加渔民收入、为市民提供优质水产品,目前作为一种生态治理的手段也被用于太湖蓝藻水华的治理[2]。

图2 太湖综合治理及其10年回顾
Figure 2 Review of key events organized fo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in Lake Taihu

太湖治理十年,2016年与2007年相比,太湖湖体总磷浓度下降32.7%,总氮浓度下降38.5%。详见图2。可见,经过十年的综合治理,太湖营养盐的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水质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目前太湖蓝藻水华还是时常暴发,甚至有严重化的倾向。根据监测结果,发现近年来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时间跨度不断在加大,暴发的面积和持续的频次也时有反弹和波动,因此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蓝藻水华研究、监测和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太湖蓝藻水华仍然会大量出现。

图3 梅梁湖菹草的大量繁殖与管理 (a-c) 梅梁湖北部菹草(2013年4月25日);(d-f) 梅梁湖北部菹草(2014年5月7日);(g-i) 梅梁湖北部菹草(2015年5月16日);(j-l) 梅梁湖三山附近菹草(2016年5月23日);(m-o) 梅梁湖三山附近菹草(2016年5月18日)
Figure 3 The Occurrence of Potamogeton crispus population and its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Meiliang bay of Lake Taihu. (a-c) Potamogeton crispus in the north of Meiliang bay (25 Apr., 2013); (d-f) Potamogeton crispus in the north of Meiliang bay (7 May, 2014); (g-i) Potamogeton crispus in the north of Meiliang bay (16 May, 2015); (j-l) Potamogeton crispus near the Sanshan of Meiliang Lake (23 May, 2016); (m-o) Potamogeton crispus near the Sanshan of Meiliang Lake (18 May, 2016)

此外,随着水质的明显改善,梅梁湖水域从2011年开始逐步出现大量的菹草繁殖,并在2012年在梅梁湖和贡湖水源地附近形成较大面积的繁殖,对当地水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危害[3]。详见图3。尽管菹草可以作为冬季至初夏净化太湖水质的重要沉水植物,但过量生长的菹草与蓝藻水华“藻草共存”区,往往导致蓝藻水华长时间停留在菹草丛中无法流动,从而导致蓝藻死亡腐败,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此外,菹草在春末的自然死亡,残体腐败分解也会造成水质二次污染。因此,春季菹草的大量繁殖是继蓝藻水华外,太湖水体生态系统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朱威, 周小平, 蔡杰.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其启示[J]. 水资源保护, 2016, 32(03):149-152.

[2] 朱明胜, 蒋加新, 朱法明, 等. 增殖放流对太湖水环境治理的作用及相关政策建议[J].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7, 32(03): 191-196.

[3] 张军毅, 严庄, 沈建荣, 等. 太湖梅梁湾菹草繁殖的原因探讨及其生态管理[C].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2014. 4441-4446.